仓鼠必买的10种食物?
1、五谷杂粮、***
仓鼠属于鼠类,鼠类自然爱吃五谷杂粮。所以喂杂粮自然不会错啦。玉米、小麦、大麦、水稻、高粱、荞麦、红薯等。每只仓鼠对五谷的喜爱偏好不同,尽量每样都有,让它挑选自己爱吃的。
***仓鼠也超级爱吃的,不过***类有的油分较多,不要喂太多哦。下面列举仓鼠爱吃的一些***:向日葵子、花生、南瓜子、亚麻籽、芝麻、豌豆、松子等。
蔬菜类:西兰花、胡萝卜、豆芽、生菜、南瓜、黄瓜、西葫芦、玉米。蔬菜越新鲜越好。当然并不是所有蔬菜仓鼠都能吃,蔬菜要选择水分不多的蔬菜。注意啦,土豆、韭菜、茄子、番茄、卷心莴苣等不能喂哦。
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承担责任的最高军职者其实是陈诚,这位坐镇徐州指挥的“参谋总长”因为鲁南会战的大败遭到各派系攻诘,尤其是何应钦团伙的火力最为猛烈。陈诚气不过,主动申请去东北挽回颜面,而新任“参谋总长”却使战局更加糟糕,因为他有个绰号叫“顾百顺”。
国军的“参谋总长”一职设置的非常不伦不类,因为它没有参谋总部这个作战指挥机构,作战幕僚单位仍然是“国防部作战厅”。抗日战争胜利后,常凯申为了平衡与桂系的关系,将“国防部长”职务给了白崇禧,但是又对这个非嫡系不放心,于是几乎是给第一亲信陈诚量身打造了“参谋总长”的职称。
根据当时的军制规定,参谋总长直接对常凯申负责,而并非是“国防部长”的下级,掌握军队的编制调动、作战指挥、辎重补给等所有重大事项,国防部长等于被架空了,比如1946年的“整编会议”就是陈诚主持的。陈诚就任“东北行辕主任”后又兼了一段时间,到1948年夏天,两个重要军职同时易人,何应钦接国防部长、顾祝同接参谋总长。
顾祝同之前的职务是“陆军总司令”,先后在郑州和徐州开设指挥所,直接指导作战,“徐州绥署主任”薛岳因大败被撤职后,顾祝同曾经一度指挥苏鲁战事,粟裕将军的评价一针见血:薛岳还算是个干才,而顾祝同就是个庸才。
事实如此,顾祝同在民国军界能够成为“不倒翁”,凭借的并非军事能力,而是对常凯申的忠诚与服从,甚至达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由此得名“顾百顺”。抗战八年,他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任上,对日作战没打过一次漂亮的战役,反倒是秉性常凯申的意旨,进攻新四军很是积极。
1948年夏季这个时间点很要命,正是“三大战役”即将打响的前期,而顾祝同在此时被任命为参谋总长,等于间接加速了***的进程,加速了国军总崩溃的速度,因为常凯申完全高估了顾祝同的能力,把他提拔到一个既不胜任又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战争的胜负影响甚大。
首先,是顾祝同对常凯申的盲从,使参谋总长成为了“传声筒”和“传令兵”,完全没有自己的军事见解。陈诚虽然战术能力拙劣,但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另外陈诚是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或多或少可以修正一下常凯申的瞎指挥。然而顾祝同的性格使然,让参谋总长一职形同虚设,失去了专业作用。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能力被高估的将军不是一个两个。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一古一今,名气挺大,能力可能被高估了。
关羽这个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社会地位都特别高,这几百年更是如此,人们尊敬地称呼他为“武圣”。
此人水平怎么样?高,绝对不一般,曾经和刘备一行,吃尽无数苦头,兜兜转转间打造了一份偌大基业。说实话,创业的时候,关羽表现还是不错。
在刘备占了蜀地,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他的声誉达到了顶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有个明显的缺点:孤傲自大,目中无人,缺乏大局观。
对于老将黄忠,关羽是有轻视的,他想不通此人为何能和他们四人并列五虎将。
《三国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除了轻视黄忠等人,关羽也轻视自己的直属手下糜芳、傅士仁等,还轻视刘备的义子刘封,这就导致关键时刻,糜芳和傅士仁和东吴站在了一起,而刘封在关羽处于险境时见死不救。
蒋介石评价的: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腌。历史证明,这就是三个废柴。贺衷寒不出名,但是太聪明了,算计到蒋介石头上,聪明反被聪明误。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雪藏,一生郁郁不得志,典型的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胡宗南可能是三个结局最好的。打仗不行,拍马屁一流。抗日战争没功劳,***带着五十万军队围攻只有三万人马的彭德怀,还怕彭总胃口不好,把五十万部队掰开了,揉碎了。一小股一小股的放在整个西北。让彭总一口一口的吃掉。50万人被3万人蚕食足见其水平如何了,搞得研究军史的都怀疑他是不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人啦!
李默腌被评价为能文能武。应该是比较厉害了吧!抗日也没有什么亮眼的事。***刚开始,在苏中,带着一个军围攻只有八千人的粟裕,也不知道是碰见黄埔克星还是能力有限。苏中战役全军覆没,成了粟裕崛起的垫脚石。表现太差,直接回家养老。
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
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
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
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
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
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
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