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天天“鹦鹉学舌”,家长如何应对?
“我家宝贝的小嘴巴从早上一直讲,讲到睡觉,除了看电视,其余时间一直在讲话,不理他,他能自己在那边讲......”幼儿园大班的妈妈曾这样跟我发过牢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鹦鹉学舌简而言之就是幼儿在语言发展敏感期,进行重复模仿式的说话,譬如孩子喜欢自言自语、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模仿大人说话。而在幼儿关键语言习得来源,是对成人的动作及言语的模仿,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对语言的认识。其实,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背诵将知识储存在大脑中。所以各位家长不必惊慌,我们要对“鹦鹉学舌”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在孩子的语言发展爆发期时,是用“鹦鹉学舌”快速、有效地学习更多的语言、词汇。
1、预备期
0~1岁的幼儿这个时期会对声音做出反应,可以模仿几个简单的音节,也就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大人说话的阶段,这个时期也称为“先声期”。孩子8个月的时候,各位家长会经常听见孩子咿咿呀呀的“说话”,并且这个时候孩子会改变音量以模仿真正的语言。
2、模仿发音时期
1~2岁的孩子在这个时期会用简单的手势、表情***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会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复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和孩子像是处于深山当中大声呐喊,听到的回音一般,在医学上孩子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回音语”。在这个时期,孩子通过询问物体名称,知道每个物体都有他的名字,这个时候字词量也在逐渐增加。语言发展爆发期逐渐来临。
3、语言表达时期
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鹦鹉学舌”这个行为,千万不要忽视不见,这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鹦鹉学舌期正是婴儿的语言准备期。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多一点耐性,恰当的引导孩子,多交流,让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
回应孩子
多回应孩子,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孩子说的可能是我们都不懂的婴儿语言,可是,我们说的话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语言环境。孩子三岁以前都是语言告诉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间能够多陪孩子说话,***孩子大脑语言突触,将来孩子语言发展可能会更好。
多使用手势
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多使用手势。把我们所说的物品名称与相应的物品对应起来,让孩子能够更直观的理解文字。
多使用叠词
叠字听起来韵律感强,也符合宝宝语言学习习惯。比如乖宝宝,闪亮亮、亮晶晶、胖乎乎等词语。
这些老生常谈的方法,相信只要有心的父母都能够办得到。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惊奇的发现,孩子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母语了。
孩子在语言发展敏感期,总会喜欢“鹦鹉学舌”一样的重复模仿式的说话。有的时候是自言自语,有的时候像个“小复读机”一样,这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必经过程。孩子在2周岁的时候出现重复他人话语的行为是很正常的,比如说用某个发音或词语来表示很多含义。
孩子的语言训练来自生活的细节,细节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分辨,爸爸妈妈抓住生活每个小细节,给孩子进行语言强化,时间久了,孩子的进步也越明显。
“非功能性”的鹦鹉学舌
孩子自发性的口头语言,也可以是“要”“睡觉”“喝水”等,孩子并不是真的要喝水,想睡觉,是不由自主的口头***。
这时候妈妈可以打断孩子的重复性讲话,问孩子问题,你想吃饭吗?想玩积木玩具吗?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妈妈可以把孩子往常吃的面条递在孩子眼皮底下,不断问他要不要“吃”饭,想不想吃饭,慢慢教孩子学“吃”的发音。
妈妈陪着孩子堆积木,建小房子,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妈妈不断向孩子传达,“积木”重复的语言强化让孩子大脑皮层形成积木玩具的理解。
“功能性”的鹦鹉学舌
相比“非功能性”“功能性”的鹦鹉学舌是孩子的较为片面不完整的语言表达
当孩子眼睛盯着冰淇淋,不断重复“冰淇淋”,孩子其实是想吃冰淇淋,这时候妈妈要做出适当的引导,你想吃冰淇淋是吗?
或者孩子看电视,看见电视上的玩具,孩子不断重复“要”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做出纠正,你想要那个玩具吗?喜不喜欢那个玩具呢?引导孩子说出“想”要等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