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时期,晋国为何会乱?
其实在《左传》桓公十八年辛伯的进谏中就可以说明当时为什么发生混乱:“‘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在晋献公这里,就是匹嫡,也就是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问题。事实上,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以来,因继承人问题而引发混乱的不计其数,比如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相继做了国君,相互斗争,搞得齐国霸权旁落。又比如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和公子扶苏的争权,最著名的莫过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当然,有的混乱被控制住了,有的就没有,并由此引发了国家的剧变。像晋献公这样的就是没控制住的。
其实晋献公是一雄才大略的君主,晋国在他的率领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最著名的是***虞灭虢,控制了关中通往关东的通道地区。与此同时,晋献公还诛杀群公子,削弱公族的力量,防止小宗颠覆大宗的历史再次出现,巩固了国君的权力。但就是在这种蓬勃向上的形式下,献公偏偏得了一个宠姬,即骊姬。
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君,因而就对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百般排挤。太子申生的***,公子重耳、夷吾等人的出奔,实际上都是夺嫡斗争中派系斗争的结果。所以晋献公这个英明一世的雄主,晚年因为没能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导致夺嫡斗争激烈化,因而也导致晋国出现内乱,这行内乱直到文公重新上台后方才彻底平息。
顺便说一句,骊姬之乱对晋国政治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这次***之后,献公规定除了世子以外,其他的公子必须出居他国,这直接导致了晋无公族,没有了公族的平衡,晋国的卿族势力迅速扩张,并且在长时期内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晋国出现了两次卿族诛杀国君的现象,就是卿族势力太大所致,最终的三家分晋,亦是卿族势力过剩的结果。
其实很简单:晋献公指定的继承人年纪太小,相比在国外的2个兄弟,无法掌控政局,导致君权小、卿权大。
国君年纪小,相比握有军权老谋深算的六卿,毫无杀伤力,就是砧板的肉只有挨宰的份。
国君年纪小,母家在晋国又没有实力。这就是为什么晋国奚齐被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