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身上烂怎么回事?
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引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高锰酸钾,浸洗病鱼5—10分钟。
水霉病得病原因大多是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鹦鹉鱼长白毛,现在掉了,怎么办?
鹦鹉鱼长白毛通常是水霉病。
水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 治疗:1. 福尔马林(formalin) 100~250ppm,流浴1小时。
2. 食盐(最好选用无碘盐,因为过量的碘对水中生物是有害的) 1~1.5%,20~30分钟。精制盐,用粗制盐也可。
3.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 食用鱼禁用。
4. 发生细菌性混合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5.亚甲基蓝2ppm次日再一次能取到很好的效果。无需及时换水等药效分解水色自会变淡。3天后可以考虑适当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