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写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你怎么看?
《呼兰河传》不是为追求趣味而写的,它是萧红“半部红楼”的起笔。可惜的是,刚起笔就封笔——生命到了终点。写《呼兰河》时萧红心里想的是家乡,想的是不再漂泊——一辈子都想着离开、到远方,摆脱家庭的束缚,可是等到人生的尽头却想着回家,想着回到最初的起点——也是人世的宿命。曹雪芹写自己由盛而衰的家,张爱玲没有亲身经自己家庭的大富贵便只能写只鳞片爪的大家庭,外加一些小市民家庭——所以张爱玲写的是“梦魇”的《红楼梦》。萧红呢?她只有自己平凡的小家,离《红楼梦》里的贾家很远。还好,她有一座小城,一座名为呼兰的小城!她要将呼兰河写成《红楼梦》,可惜没时间了——她的生命还不到张爱玲的一半!所以,《呼兰河传》是刚起笔的《红楼梦》,有牧歌情怀,却无《红楼梦》《***》的笔法,只有an air of nostalgia,有“物哀”之美——美得哀伤。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正正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
看到这本书就想到自己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我放在了姥姥姥爷家里,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生活。因为是在农村,每个季节都会有下地干活的机会,跟着姥爷放牛,跟着舅舅割麦子、刨芋头,跟着姥姥在麦场里装麦子……虽然当时感觉自己活得很苦逼,但是现在长大了会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在鲁迅支持下发表小说《生死场》出名,其一生短暂孤苦。《呼兰河传》是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写于香港。矛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7章,可以按两部分阅读。
第一部分:
第一章写作者家乡呼兰河,1920年代的呼兰小城,严冬封锁大地,满地都是裂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十字街,从十字街首饰店、李永***店、东二条街的火磨,到龙王庙里的小学,一幅众生相浮现笔端。
第二章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从跳大神开始,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野台戏子唱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带读者走进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人们精神世界,真实反映了当时东北小城民众的生活状态
第三章,萧红写到了自己的家,充满她童年全部乐趣的张家花园,还有疼爱自己的祖父,祖父教她念诗,给她烧小猪、烧鸭子,在祖父的呵护下,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第二部分:
从第四章开始,萧红的笔调转换,文中多处用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用荒凉诠释生与死的麻木,人与人之的冷漠。
第四章讲述了团圆媳妇的故事,一个成天乐呵呵的12岁的女孩被家里卖来当媳妇,就因为不怕生,遭到婆家一顿顿毒打,被折磨成黄瘦的病人,没有送去治病,而是用了各种土方法,被庸医、云游***、跳大神不断折腾,最后被生生的折腾到死。
第五章,萧红讲了她的有二伯,一个老光棍,性情古怪,不与人交流,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聊天,遭受***去跳井和上吊,反而成为众人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