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兔子的传说?
尔后此地之人再也不敢猎捕兔子了。
兔与文王有一段离奇的传说。商纣为试“文王预测是否灵验”,用魔法将其长子伯邑考幻化为一只白兔,并命文王猎捕。文王从羑里一直追上太行山,追至长治郊区西白兔村时,终于捕获,携回羑里。纣将白兔烹杀,且让文王食其肉,文王心知肚明,当着纣面吃下,回到屋后又吐了出来。至今羑里还有“吐儿冢”,百姓皆知白兔是伯邑考精魂所化,见到白兔从不捕猎。“兔者,吐也”——兔子是周文王“吐”出来的。
由兔神话演绎为兔仙话的“玉兔捣药”,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此处虽没明言“月境”,但***、蟾蜍都是月中灵物,***在月中捣制仙药,名“蛤蟆丸”,服此药即可成仙,讲的就是“***捣药”仙话。这只是仙话,不可信以为真。唐代陆龟蒙的《上云乐》中说:“青丝作笮桂为船,白兔捣药蛤蟆丸。便浮天汉泊星渚,回首笑君承露盘。”意思是,月中白兔捣制的蛤蟆丸,远胜于汉武帝仙饮的“承露盘”。明言月中“***捣药”的,即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捣药。”意思是,月中有什么?***在捣药。
月中***捣药“仙话”,是文人墨客经常引用的典故。李白的《飞龙引·其二》中写道:“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古朗月行》写道:“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杜甫的《月》中写道:“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唐***《裴航》中说,裴航得道成仙前,遇一老妪,有仙女曰云英。老妪得灵丹,但须“玉杵臼捣之百日”。裴航倾尽所有的“玉杵臼”,且为老妪捣药。夜晚,裴航听室内仍有捣药声,从门外窥见:“有***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见毫芒”。后老妪吞药仙去,裴航与云英也结为伉俪,双双仙去,此***又名《蓝桥记》。白兔既为“仙兔”,所捣制“蛤蟆丸”自然也为“仙药”。
李贺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处在中晚唐交界处的李贺(790-816)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提到他,我们的脑海中首先会出现一个画面:一个瘦弱的书生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身边跟着一个同样瘦弱的书童,行走在荒郊野陌上,书包里装着一张张写满诗句的纸条……由于高贵的出身(唐王室宗亲),李贺从小便被潜移默化了贵族公子式的教育意识;由于家境过早败落,他又每每忍受到不能温饱的痛苦折磨。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既蕴含着浑然天成的贵族气派,又不可抵挡地流露出中唐的现实风格。这种风格是其他任何诗人都无法具备的。
由于特殊的身世(李贺父亲的名讳),造就了李贺内心世界的敏感和脆弱,使他无法大胆地去应试,因此,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去。
由于从小便聪慧过人,使李贺拥有了才高八斗的文学天赋。他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浪漫,常思别人所不能思,常言别人所不能言,从而为他的诗歌涂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光环。他的诗常与鬼魂为伍,却又不失儒学风范,常发出奇异诡谲的音响。
李贺身处韩、白诗派之间,更加接近韩孟风格。他的诗以古体诗和乐府诗为主,间或也写一些五律和七绝,最大的特点就在构思和语言上,可以说是奇妙无比,变化多端,足以与屈原媲美。
李贺的《梦天》写出了人在天上回首人寰的景致,堪称古诗中的绝品。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