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零式战斗机被称为“打火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是一种著名的战斗机。在网上曾经流传着一种说法:零式战斗机的机身是铝镁合金制造的,因此被击中后会起火燃烧,迅速解体,因此有着“打火机”的称号。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零式战斗机的机体材料根本不是铝镁合金,只是一般的铝合金而已——其翼梁结构使用的是日本自行研制的ESD铝合金,类似于现代的7075铝合金。这种材料在高空高速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燃烧起来的。虽然零式战斗机由于没有自封油箱,油箱被击中后容易起火燃烧,导致飞机解体,但这并不是“打火机”这一名称的来源。实际上,“打火机”原本属于另一种日本军用飞机:一式陆上攻击机。作为一种中型轰炸机,一式陆攻不仅具有巨大的油箱,还严重缺少装甲防护,因此中弹后极易起火燃烧。再加上一式陆攻以鱼雷攻击为主要攻击方式,在空中像个靶子一样,所以取得了“打火机”的名号。
事实上,在美日双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空大战中,由于飞机性能与飞行员水平的差距,零式战斗机被美军的F6F“地狱猫”战斗机打出了极为悬殊的交换比。以至于美军飞行员将此战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而零式战斗机自然就是“大赛”中的“火鸡”了。而将零式战斗机张冠李戴成“打火机”,极有可能就是由这一说法误传得来的。
笔者认为零式战机之所以成为“空中打火机”,不单单只是个别设计细节上的问题,而是整个飞机总体设计思路遗留缺陷,由于一直没有纠正而酿成的大错。
(太平洋战争初期不可一世的零式战机)
首先谈谈零式战机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什么,一个字,“轻”。日本军方在当时世界各国飞机发动机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之下,要想使得飞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就必须减轻零式战斗机的重量。而在日本设计师们的努力下,这一预想终于实现了。
在发动机输出功率相同的前提下,零式战机比美国的同级战机轻了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五,而这直接为零式战机在近距离狗斗中增添了显著的速度与机动性优势,造就了太平洋战争早期零式战机的辉煌。
(零式的失败,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战败的写照)
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福”,零式战机所引以为傲的机动性,到了战争后期成为了其失败的主因。
零式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自主研发生产的性能最好、产量最大的战斗机,以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等优点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大败盟军飞机,打出1:6、甚至于1:10的高交换比,创造“零式神话”。但是零式战斗机的弱点也很明显,容易被针对,特别是装甲薄弱难以保护飞行员,一被击中就会着火,因此被称为“打火机”。
零式战斗机由日本著名航空工程师堀越二郎主持设计,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生产,于1940年正式服役,是二战中的日本主力战斗机。1937年零式战斗机开始研发立项的时候,日本军方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要求,比如飞行高度要在4000米到5000米,最大空速270节,滞空时间要达到6至8小时,飞行距离要达到1300海里以上等等。当年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第一次知道军方的要求的时候,曾经吐槽过“想要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啊,做梦去吧!”但是在当时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军队主导一切,没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堀越二郎经历无数失败,终于设计出了符合军方要求的战机,但是也为零式战斗机的悲剧落幕埋下伏笔。
实际上限制飞机性能的最大难题就是发动机,发动机性能越好,设计师越有发挥空间。但是日本并不是一个工业强国,发动机性能别说和英国、德国、美国比,就连意大利都比日本强,比如零式战斗机最早使用的瑞星13型发动机最大功率875马力,后来的荣12星型发动机最大功率也才950马力,而同期的欧美各国发动机最大功率1000马力起步。因此堀越二郎为了满足日本军方的要求,疯狂降低飞机自身重量,取消了飞行员的防护钢板、没有安装自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动灭火装置,使得机体表面中弹就可能着火,飞行员难以逃生。
在二战初期,因为欧美各国不相信亚洲国家的技术能力,因此一直不重视关于零式战斗机的情报,以至于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利用零式战斗机机动性和续航力的优势大败F2A水牛、F4F野猫、CW-21B、霍克75A、P-40战鹰等战机。但是随着美军慢慢发现了零式战斗机高速时机动性恶化、俯冲速度不行、装甲薄等弱点,开发出了“萨奇剪刀”等专门针对零式的有效战术后,零式战斗机的辉煌慢慢过去;特别是1942年开始,美国依靠强大的工业能力接连服役了P-51野马、F4U海盗、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斗机,零式战斗机就只能被碾压了。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美军和日军展开了历史上最大的***决战,日军飞机被美军飞机轻易击落,损失达300架,日本海军航空兵被打断脊梁无力再战,被美国人戏称为“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