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后,清***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文忠教子
其实这事儿换个角度想,李鸿章死的时候已经78岁了,在那个时代算高寿,他有充足的时间为家人安排后路。事实上李鸿章也确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且从容分配给自己的子孙夫人们,根本不需要清庭帮衬。
吐槽机私以为在子孙教育方面李鸿章远不如林则徐洒脱,林则徐教子极严,三子分家所得钱财不过六千串,一时乡邻侧目,都觉他太过苛责。于是林则徐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最终两人的后代也却如林则徐写的的那样,林家枝繁叶茂,偶露峥嵘,李家的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林则徐的玄孙林墨卿亲手将《中英联合声明》递交给联合国,完成了林家几代人的夙愿,而李国杰、李国烋这些李鸿章的孙辈颇多不肖。这两个同样谥号“文忠”的人,给后世留下了不同的垂范。
1901年9月,签完《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开始大口吐血,紫黑色的血块让他无法正常进食,已经在华夏出现的西医很快得出了胃血管破裂的结论。李鸿章自知时日无多,开始在京城安排后事,随后于11月7日病逝。
慈禧对这个“再造玄黄”之人非常痛惜,下诏追封他为太傅,爵位也从一等伯晋升到一等候,另发5千两银子在京城治丧。李家的豪横大抵也不在乎这点银钱,慈禧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她还有更好的办法。
随后的诏书下令,在李鸿章原籍和立功省份建立10座祠堂,祭奠这个功臣。另外立功九省中包含京师,所有在京官员必须定期前往祭祀,李鸿章成为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唯一京师建祠的汉臣,可算哀荣无限。
此时李鸿章的原配周氏已经先他而去,继室赵小莲出身太湖旺族,其祖父是嘉庆年间的状元,故此在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就身份显赫。赵小莲早早就混上了一品诰命,且也先李鸿章而去,没法继续恩赏。
侧室夫人莫氏有所出,生了三个儿子(两个早夭),就跟着儿子离家别过,朝廷不太适合过度恩赏。最终莫氏在1913年去世,未与李鸿章合葬,而且她这支族裔人丁不兴,留在了合肥店埔镇。
其实李鸿章还有一个侍妾,但因为地位太低,且没有养育儿子,最终没能补上名分,吐槽机也没查到具体下落。
清廷对李鸿章的儿辈都算不错,继长子李经方在他死后历任商约大臣、使英大臣、邮传部侍郎,最终成为清朝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按照古代官制,这已经算六部尚书级的***,没有李鸿章的遗荫,估计很难做到。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由于李鸿章是清朝重臣,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有突出贡献,因此李鸿章死后,清朝厚待了李鸿章的家人,可谓功封妻荫子,德佑后人。长子李经方,任一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为妻,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次子李经述,任三品参赞官,著名诗人。三子李经迈,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为妻。女儿李经璹,嫁张佩纶为妻,张佩纶系同治进士。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
显然清***是怀念李鸿章的,大清组建的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印发纸币上有李鸿章的头像。一个国家的纸币上印的图案通常有两种,一是国家领导人头像,二是国家著名风景。当时清朝发行的纸币上,印有李鸿章的头像,这只是其中一种一元兑换券,位于天津的北洋银行,发行了各类印有李鸿章头像的纸币,现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还能看到。1905年,清***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这也是是我国货币史上首次***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钞票。这些钞票上的头像有多种,其中就有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不少的丧权辱国条约,因此很多人视其为卖国贼,但是在那个国弱民贫的年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签就有亡国之危,李鸿章为作国家重臣身不由已。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最终日寇将赔款由3.5亿两白银降为2.5亿两,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省下1亿白银,为清***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
据史所载,李鸿章一生中育有四子一女(长子李经方原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即长子李经方、次子李经述、三子李经迈、长女李经璹和次女李经溥。
长子李经方。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在北京家中病逝,李经方负责护送李鸿章灵柩回籍。翌年四月,清廷以李鸿章灵柩回籍有期,让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同年清廷让李经方前往上海参加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与英国人马凯关于通商条约的谈判。不久,清廷又让李经方参与到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中。
1907年三月,李经方被清廷任命为出使英国大臣,全权负责清国与英国的谈判事务。1911年十二月,李经方从英国调回来的不久,他就被委任为邮传部左侍郎,管辖清国邮电交通等事务,在邮传部任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本属于列强所控制的邮政业务重新夺回到清国的手中,此后清廷就让他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直至辛亥革命被罢免。
次子李经述。李经述是位大大的孝子,1901年李鸿章卧病不起时,他每天都在李鸿章的跟前服侍着,夜不解衣,昼不甘食,夜不交睫,连续五十多天都寸步不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且他每天都用烧香吁天,愿以身相代,来让自己的父亲平安。但毕竟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李鸿章大限已至,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因此无论李经述如何的悉心照顾,如何的祈求上天,李鸿章终究还是去了。
此后,李经述痛不欲生,自觉是他照顾不力,才致使父亲离世,遂欲以身殉父,不过在家人的苦苦哀求下,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但之后因李经述实在是过于悲痛,在悲痛欲绝下他的身体是越来越差,“每念必哭,每哭必喘,每喘必汗,焦肝灼肺,渐渐形在神亡”。之后他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在写下遗书的一周后就随父而去,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不过百日。
不久,在直隶布政使周浩和按察使杨士骧等的上奏下,慈禧特降恩褒扬其嘉行,并准其列入国史孝友传。
三子李经迈。李鸿章死后的第四年,他奉命出使奥地利大臣,负责全权负责清国在奥地利的外交事务,是当时清国最年轻的外交官。1906年,授光禄寺卿。1907年9月,因其母重病,他并辞去奥地利大使职,回国效力,之后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1910年,李经迈以首席随员的身份追随载涛前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次年回国署理民政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