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迎来大洗牌,多家平台陷倒闭危机,行业困局如何突破?
共享汽车,可以预见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但是这是一个重资产的业务,没有雄厚的资本加持,平常人难以从中分一杯羹。
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国私家车保有量1.5亿辆,持有驾照人口超3亿人,在我看来这3亿人都是潜在的共享汽车用户。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活动半径日益增长,其中汽车是单位时间内扩大个人活动半径的有效工具。可以预见其需求潜力大。
现在各路诸侯,纷纷抢入,分食蛋糕,部分介入者步子迈得过大扯着了蛋,题主提及的这些可能就是例证。马云说明天更美好,但更多的人是死在黎明到来之前。
目前,共享汽车的覆盖率不高,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用户体验不行,因而在用户基数的扩展上不及预期。
人们对车的理念的转变,也就是消费理念的转变,需要扭转。把车是为身份地位象征的思想,仍然是主导地位,不求所以但为所用的共享概念并未根植人心。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应该明确所谓的“共享”是否是免费的?
如果不是免费的,那就说明其中是有利益价值存在的,还有以我国当前的国民素质,道德修养是否能够保证共享出来的工具具有长期稳定的良好状态,是否能够保持共享出来的工具的完整性?
目前我们能够拿的出来的所谓“共享”也就是交通工具,而经过市场残酷的洗礼,答案已经出来了,结果都是惨不忍睹,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第一个想出来这个名词的人是聪明的,我也愿意相信他当初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美好的设想一旦沾染上“资本”两个字,那就很难有效控制了。
资本永远都是逐利的!!!
刘邦去世后,吕雉为什么密不发丧,还要杀光元老大臣?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去世后,吕雉四天不发丧,还与审食其秘密商量杀掉手握兵权的开国将领。虽说后来被闻风赶来的郦商将这场即将开始的血战劝停了,但是吕雉为什么有这样的***呢?
来看看有书君的分析吧:
当时西汉建成,就被分成了三大派别。分别是开国元老派,各国诸侯派还有就是吕后刘盈派。
当时的刘盈才15岁,而且刚刚经历了“废太子”风波,可以说朝廷之上没有一个真正拥护他的人。
而刘邦在去世之前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早已削弱了吕雉的一部分势力。虽然吕雉知道,只要公布了刘邦的死讯,西汉的皇位一定会落到刘盈手里。但她也明白,朝野当中的开国功臣无不憎恨自己,刘邦去世了,他们完全有可能借势将自己赶尽杀绝。
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密不发丧是吕雉的缓兵之计。而杀掉开国将领的想法,无非是想最后借刘邦的名义将那些威胁到自己的臣子除掉。朝中只能抓笔耍嘴皮子的文臣她不怕,而真正让吕雉忌惮的是手握兵权的将领。她心想着除掉这些眼中钉,日后不仅方便自己安插自己的棋子,而且还为吕氏一统天下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皇后。
刘邦早年间做亭长的时候,吕雉的父亲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说刘邦是不凡人物。那时候吕雉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带着孩子们劳作家务,养活家里。刘邦后来被项羽封为汉王,吕雉被接回来刘邦身边,发现刘邦身边有宠幸的人了,刘邦立太子的时候,本立吕雉的儿子为太子,谁曾想,后来改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吕后当然不愿意的。那就开始设谋。刘邦去世后,吕雉下令***,吕雉还没完全想好怎么夺权。召集心腹前来商议,决定先不发丧,做好万全准备。在宫中设下埋伏,到时候将所有功臣不服从自己的大臣一律诛杀。这样一来,吕后就可以掌握大权。顺利夺取王位。
但是吕后没有考虑到这样夺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当时吕后这样做了,可能她不会成为临朝称制的女皇后。最后听从了曲周侯郦商的建议。她也害怕兵变后自己就完蛋了。这才对外发丧。
纠正一点,吕后要杀的不是所有元老大臣,而是那些有兵权在手的将领。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四日不发丧,并和心腹审食其商议意图处死开国将领们,最后在郦将军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图谋。这其实是刘邦晚年刘吕之争的延续,由于当时吕氏在军中失势严重,且此时刘邦已经派陈平和周勃去处死樊哙了,吕后担心自己和惠帝刘盈压不住这些功高盖主的将领们,才会有此疑虑。
△吕后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刘邦
也就是说,刘邦去世之后,过了四天吕后仍然秘不发丧,且与心腹审食其商议处死开国将领们,她认为这些将领原本和刘邦一样都是老百姓,建立汉朝之后,对于北面称臣本就常有怨言,如今皇帝年幼,如果不杀掉他们,恐怕天下难以安定。
△郦商一番话避免了天下大乱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吕后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功不可没。刘邦与吕后的儿子刘盈,被封为太子,但刘盈为人软弱无能,刘邦在众大臣的撺掇下欲废太子。
第一,刘邦在未废太子之前驾崩,太后为保自己的儿子顺利登基帝位,秘不发丧,以刘邦的名义铲除对刘盈有威胁的朝内元老大臣。
第二,刘邦在位时,实行分封制,刘氏家族遍布全国,其中不乏实力强劲的诸侯威胁帝位,吕后要解决诸侯国一切后患后再为刘邦发丧。
按照吕后自己的说法,她在刘邦去世后,之所以秘不发丧,甚至还打算杀光元老大臣,是因为她觉得这些功臣元老和刘邦一样,从前都是平民百姓,现在却要向刘邦称臣,心中早已经常常怏快不快。现在要继续侍奉刘邦的儿子,心中就更是不愿意。所以如果不把他们这些人灭全部杀掉,天下是不会太平。
但事实上呢?吕后这样做,绝不是想简简单单想要维护刘邦留下的江上社稷,而是想要让自己和她的吕氏家族更上一层楼,甚至取刘而代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最初刘邦所留下的权力格局,那就是外戚、皇族和功臣集团三足鼎立。
换句话说,大汉帝国的权力格局,是刘氏诸王占据地方上的主要权力,而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萧何、曹参为核心的功臣集团联手控制中央***。在这种背景下,外戚无法危及刘氏江山,因为在中央***,它们无法控制功臣集团;在地方,他们更无力应对强大的刘氏诸王。 同样,功臣集团和刘氏诸王也无法危及刘氏江山。
因为,对于功臣集团而言,在中央有外戚集团制约他们,在地方上则有刘氏诸王制约,他们自然无法轻举妄动。而对于刘氏诸王来说,在中央有外戚和功臣集团联手制约他们,在地方上刘氏诸王本身也是相互制约,这让他们自然很难威胁皇权。 换句话说,在这种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中,任何一方势力,所拥有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但是,等到刘邦快要病逝之前,他让樊哙率领大汉帝国的军事主力平去定燕国叛乱,瞬间让这个三足鼎立的格局变得岌岌可危。
因为,外戚之所以无法威胁刘氏江山,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中央***无法一举控制功臣集团,在地方上无法应付强大的刘氏诸王。但现在,樊哙作为外戚集团的核心成员,掌控着大汉帝国的军事主力,如果等他再平定燕国的叛乱,那就相当于又控制住燕国。
这样一来,樊哙在地方上控制着强大的军事集团,那外戚集团自然对应付地方上的刘氏诸王,会产生某种自信;同事,吕后作为惠帝的监护人,外戚集团自然对把握机会,一举控制中央***的功臣集团也产生某种自信。在这种背景下,以吕后那种如虎如狼的女人,如果突然想不开,非要窥视刘氏江山,后果自然非常可怕。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刘邦发现这个漏洞之后,就赶紧让陈平、周勃二个联手,十万火急的前去把樊哙的兵权解除,甚至必要时不惜将樊哙杀死。但是,就在陈平、周勃刚解除樊哙的兵权之时,刘邦就已去世,所以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自然不免蠢蠢欲动的想要执行取刘氏而代之的***。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刘邦死后,吕后就故意秘不发丧,甚至找来自己的亲信审食其商量,打算趁功臣集团不知道刘邦去世消息的这个空档,果断发动***,将功臣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吕后和审食其的这番谈话,很快被人偷偷告密给了大将军郦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