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是不是永远有颗吃肉的心?
这是肯定的,肉食永远是顶层物种的优先之选。但不只食物链顶端呦,应该说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有一颗吃肉的心。从小小的拇指猴到巨大的非洲象,所有陆地脊椎动物没有一种是严格的素食者或绝对的肉食者。我们都是杂食动物,发展出不同的食性不过是为了更适应环境而改变了牙齿和几种消化酶而已。
证据
小时候老家村里还有生产队,后院养着几匹老马,我很喜欢和它们呆在一起。有一回家里买了只薰鸡,我掰了个鸡翅根举着就去生产队后院了。马儿看到我也挺高兴,照例把头伸出栏杆等着我喂它玉米吃。但这回它没吃我左手的玉米,而是一口叼走了我右手的薰鸡肉。我以为它不会吃,可它嚼得倍儿香,吃完兴奋地打着响鼻在栏里转圈……天啦噜……
搬走后,我养过几只兔子。按说这东西人畜无害吧?它们愣是爱吃肉!无论炒菜的肉丝还是火腿肠,来者不拒,尤其喜欢啃猪蹄子,嘎嘣嘎嘣啃得可干净了。如果把菜叶和肉放在两边,它们八成会奔着肉去……天啦噜……
消化食物是高等动物唯一的能量获取方式,不同的食物只是能量密度不同,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异。高等动物在选择食物时,总是偏向于选能量密度更高的。有脂肪不吃肌肉,有肌肉不吃骨头,有骨头不吃果实(或***),有果实不吃草。你看北极熊,在食物充沛时,它们捕获海豹后只吃脂肪;当浮冰消失无处捕猎时,它们也可以靠海藻、草甚至垃圾过活。
我们印象中的素食动物也一样,肉类的能量密度远高于植物,有机会的话,它们是很乐意吃上一些的。不过它们的消化系统更适合对付富含纤维的植物,所以它们一般不会吃下太多肉食,以免发生消化不良现象。
食肉溯源
所有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鱼石螈,就是一种杂食动物,所以它的后代体内都是带有杂食者基因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们纷纷调整自已的消化系统,适应并习惯了各种食物来源,从而发展出了几万个新物种。
但这种适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有必要且时间充裕的话,动物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食性。比如大熊猫,它们用两百万年的时间把自己改造成了“素食者”,最终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幸存了下来。而河马、部分猿类、鹦鹉等很多动物则在向着杂食方向高歌猛进。
所以说,并不只有食物链顶端生物渴望肉食,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有一颗吃肉的心。
注:由于陆地食物链中高端生物几乎都是脊椎动物门的成员,所以本文以陆地脊椎动物为轴展开。
吃肉和吃草区别在哪里?无非是营养元素组成的不同,但是不管是草或者肉,只要种类丰富,营养是可以保证的。生物生存的关键是摄入能量和物质,至于从哪来不很重要。
现今的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很多都是吃肉的,或者以食肉为主的杂食动物,前者的代表有狮子老虎,后者的代表则有熊,在食物不是很充足的时候,熊并不介意摘果子嚼树叶。对于动物而言,生存的关键是摄入现成的、足够的能量和物质,从自然界的能量流动来看,能量随着食物链的能量层级递减,越高的生态位能够获得的能量数量更少,这是造成顶级猎食性食肉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但是从动物体内获取的营养却相对更加充足,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元素都便于摄入和消化。食肉动物在演化历程中进化出了以食肉为主的生存策略,同等肉食相对来说可以供应更多能量,对于捕猎为生的动物来说比较划算,因为捕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耗能的过程。
适应于肉食,食肉动物都进化出了短肠道,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相对地吃草动物吃的草或者树叶中有很多粗纤维,需要更长时间的分解,因此大肠发达,消化道较长。肠道特征的不同也使得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的不同,食肉的突然吃草,营养是难以保证的,说不准最后就都因为营养不良而灭绝。但是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那就是大熊猫。大熊猫仍然是短肠道,但是几百万年前,经历了生存环境的巨变,熊猫捕猎的难度增加了,于是它们就转而吃漫山遍野生长的竹子竹笋,偶尔逮点竹鼠或者吃点烂肉。
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物质和能量活动的过程,生物生存就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吃草也好食肉也罢,哪种行为更利于生存下来就***取哪种生存方式。吃肉和吃草分别代表不同的代价,肉是现成的“吃啥补啥”,但是肉不会等着动物去吃,除了腐肉,于是捕猎需要消耗较多能量,而吃草就比较少有这种缺点,草哪都有,而且作为生产者,它们的数量甚至足以支撑其上所有生态位中物种的生存,只要吃得下去且能消化就能获得充足的物质和能量,即便只能消化一点,也可以通过多吃来保证能量摄入,大熊猫一天最多可以吃40公斤竹子,吃得快也拉的快,对竹子的消化程度是比较低的。这两种生存方式各有利弊,但都对于野生动物有时候似乎没得选择,都快饿死了还不探索新的食物是行不通的。
人被逼急了连粪、树皮都会去吃,为的就是活下来,动物没有人类这么强的理性,只要能活下去,它们也会选择其它的生存方式,为的也是活下去、继续繁衍,能量来自于哪里并不很重要,聊胜于无。
在世界许多地方,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寻找食物维持生活远没有人类去超市那么简单。在野外,这通常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捕食者或者被捕食者?答案有时是两者兼而有之!
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能量来自我们吃的食物。食物链是解释每种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的简单方法。例如,一个简单的非洲食物链可能由三部分组成:树木和灌木,长颈鹿,狮子。长颈鹿吃树和灌木作为食物,狮子吃长颈鹿。 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食物。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以动物结束。 植物位于食物链的底部。科学家称它们为生产者,因为它们利用太阳的光能生产通过光合作用从二氧化碳和水获取食物。
动物不像植物,不能生产它们自己的食物。相反,它们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称它们为消费者。 消费者动物分为三类。食草动物只吃植物。食肉动物只吃其他动物。杂食动物吃植物和动物。 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分解者。这些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它们通过加快分解将有机物质释放回土壤被植物吸收。
大多数食物链只有四五个环节。当你沿着食物链往上走时,每一层的能量都会减少,因为有些能量会以废物的形式损失掉,或者被那一层的生物体消耗掉。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很多植物来喂养几只长颈鹿,而长颈鹿又会喂养一头狮子。 大多数动物是许多不同食物链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必须吃多种食物来满足能量需求。所有这些互相连接食物链形成了更多复杂 结构叫做食物网。 例如,人类处于一个[_a***_]复杂的食物网,因为我们倾向于吃许多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但没有多少动物视人类为食物。
唯一可能以人类为食的生物是大型食肉动物,例如鲨鱼或者食人虎。然而,人类很少被捕食者吃掉。大多数食肉动物对人类的恐惧比我们对它们的恐惧更多!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必定是食肉动物,它们为了生存必定要捕杀其他动物,没有食肉者的心是无法生存的,那种不吃肉的王者只存在于人类的想象和作品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