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能吃椰子皮吗?
兔子不能吃椰子皮。椰子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中国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中国二千多年前《史记》对椰子已有记载。椰子为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
兔子是能够吃椰子肉的,但是也不能吃多了。这样对兔子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的,所以说是可以吃的没有关系的。如果说想给兔子喂椰子,可以头天少量的给他喂喂,如果说第二天没有出现。特殊情况的话,就可以多给他吃一点儿。
今年农历7月8日立秋,炎炎夏日即将结束,请问在立秋日你们当地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
我乃乡下人,偶然做前堂,胡言乱语粗浅见,以博众人笑。本人认为四季轮回,仍是上帝安排好的。我们大伙经历了春的温和的气侯,夏的骄阳似火的气候,终于迎来了金秋气侯。俺是一个农民出身,农民最喜欢过的就是秋天,虽然忙碌、劳累,但是心里感觉非常舒畅,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大家望着地里红彤彤的高粱,雪白的棉花,黄登登的玉米……等等,农民伯伯们脸上露出了喜庆丰收的笑容,大家看天上白云朵朵,气温冷暖适宜,大家忙着去地里去收获各种生产果实,看到那绿油油红薯苗,成熟的花生秧子,以及刚种下的小白菜苗,远处火红的辣椒,院里墙头上的丝瓜、梅豆……等等,大家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每每到了中午,餐桌上是一大盆烩菜,里边啥都有,就着刚蒸熟出锅的馒头,好喝的男人们有的还弄两口小酒。饭后斜躺在沙发上,小憩一会儿,然后又忙忙的去地里收获丰收的果实。我觉得大家只有在八月十五的那天晚上,买几块月饼,煮一盘刚收的花生,就者二两小酒,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明亮的月亮,高兴的谈论着今年地里的收成,谈论准备给家里的儿女们添几件啥样的新衣,准备买啥样的新家具彩电之类的……等等。各位老铁们、各位老师们,你们怎么看?希望大家不吝赐教,鄙人在此多谢了!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苏轼: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个性,人格精神。 儒家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以“仁爱谦卑为处事之道”苏轼每每都会“吾三省其身”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苏轼也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事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他也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平静看待事物的思想是现在我们所不能及的
佛家思想同样深深地印入心灵之中。佛家说“万事皆空”,人生中的原本使人烦恼、让人心焦的诸种悖论,生死、贫富……都可以被化解。”他对功利人生结局看得透彻,对富贵等悖论淡然处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会很谦卑的要求自己,宽待他人,这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哈,东坡居士的自嘲,自省,达观幽默恰恰是千年来人们喜欢他的原因。也因此附在他身上很多逸事和传说。无论和佛印打禅机,还是和苏小妹对诗。以及被贬不忘苦中作乐发明东坡肘子以及在杭州修建苏堤。
苏轼是千年以来的全才。诗,词,书,画造诣都很高。
但是他不是一个高水平的政治家,只能说是一个官场里的君子。王安石改革时他是反对派,司马光保守派上台他又做反对派。大宋那么大,很多改革确实需要时间去检验,以及完善操作细节。但苏轼的很多反对在细枝末节,以及对方的人品。不论对错,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他就做不到宰相级别,要么你拿出系统的建设性意见啊!政治眼界不够高吧!他也知道自己有时候不识时务,但也很难去改。那就自嘲一下,不至于抑郁!苏辙倒是做了宰相级别!
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古人都是因为文学作品而被世人传颂,然而这些人里,大多数仕途多舛:孔子如此,屈原如此,陶渊明如此,李白、杜甫如此,苏轼也是如此。造成如此的似乎与社会两种形态相关,一是***统领的政统负责国家延续,改朝换代,国计民生;另一个体系是思想层面的道统,负责意识形态,文化传承,社会风气。这个体系被中国文人所掌握。政统和道统和谐共处,则社会安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两者不能和谐共处,则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水深火热。
经过千年的积淀,中国文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传承有序的精英阶层,他们是道统的弘扬和践行者。尽管他们也为政统服务,但他们总有一只眼睛在盯着政统。当政统不能健康有序发展时,这些文人就会跳出来,希望能匡扶社稷。但不得不说,中国文人都重道轻术,结果往往社稷没有匡扶,自己还身陷囹圄。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相当于失败者。面对失败不同人选择了不同的路,屈原选择了投江,王阳明选择了成圣,苏轼选择是乐观面对。
佛教从汉朝进入中国,经过盛唐,与中国本土儒、道文化相结合,虽然没有达到三教合一,但在三教关于修心的——直指本心,反求诸己的共性互溶下,彼此之间,理论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中国文化新格局,并影响着中国文人阶层。苏轼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加之天资聪颖,天赋极高,让他对三教文化都有很深造诣。反过来三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中都有着深厚的三教影子,而这些思想在他的诗词中有大量体现。
如此再来看旷世奇才的苏轼在诗词中“自嘲”“自省”都是真我的体现。“自嘲”表现的是他对人生困境的豁达乐观,坦然面对的佛性;“自省”表现的是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儒者浩然之气。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旷世奇才,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年轻时就立下“笔头千字,胸中万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伟大抱负。他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得罪权贵,屡遭贬斥,几起几落,面对坎坷多难的命运,他并没有颓废消沉、曲意逢迎,而是在深刻的自省中正视自我,从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逐步走向豁达,超越自我,走向成熟。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苏轼性格刚直、幽默豁达善于自嘲。正因为苏轼具备这样的性格,所以才能屡次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良好开朗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用豁达的胸怀和自嘲式的幽默消解苦难岁月,祛除个人烦恼。
二、苏轼一生历经仕途坎坷,促使其反省半生得失。苏轼早期的诗词多为意气风发之作,经历过几次仕途坎坷之后,他忍受着难言的孤独之后,自嘲之作日益增多,他彻底远离喧闹洗去尘嚣,开始深思人生意义,诚恳反省自己,品味其中滋味。
三、苏轼生活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中均有内省之要求。苏轼生活的宋代文化背景下,三教并蓄,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自省”是儒家的概念,苏轼没有盲目地吸收三家思想,而是在坚守自己的见解下,一方面在继承儒家思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另一方面又汲取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而佛教的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的色彩为他在遭贬后的痛苦中提供了一种排忧解闷的途径。从而形成了苏轼独特的世界观。
总之,苏轼这种自省自嘲的品质是难得可贵的,就像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学习苏轼深刻自省自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年词圣”苏东坡,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伟大的诗(词)人?他是旷世奇才,豪放高尚的品格,以及他迷人的人魅力,生活中有多姿多彩的可爱特点。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既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又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被数次放逐贬官,却一任自由高远,清新意境的诗词感动着人们。
说他自嘲也好,道他悲悯也罢,恰恰流露了他百折不饶,乐观幽默,胸怀豁达的天性使然。无论是在为亡妻而作的《江城子》中的直接抒发的深挚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还是在《蝶恋花》里发出的岁月蹉跎感叹:“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何种逆境中也能泰然处之,***自勉。他的自嘲纯为表达心之所感,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
谁能说人的一生没有点自嘲的风范和气质呢,它是人性的光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