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的人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误解成情爱了?
我是云上生莲,为大家回答这道问题。
首先回答:因为在所有情感中,现代人把情爱看得最重。
爱情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淡忘了别的情感。
—误解还原—
这首诗讲述的是兄弟思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最后一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月圆之夜,是一首赏月怀亲的词作。
苏轼当时在密州任太守,远离京师,远离家人,和弟弟苏辙更是7年未见面了。中秋夜,团圆夜,诗人通宵饮酒,对着圆月清辉,想念自己的弟弟苏子由。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人不团圆共看月,一轮明月两地圆。苏轼对月举杯,想象着弟弟应也在月下同饮,明月同照千里,兄弟共庆团圆。在这里,婵娟即明月,美好的让人不忍独眠。
现代人把这句词误读作情爱,大多是对婵娟这个词的理解有误造成的。
一是婵娟的字形都带女字,让人从字面上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美女的诗词。
二是婵娟本身就是一位美女的名字,她是屈原的女***,是美好的化身。误饮了南后给屈原的毒酒,死在了屈原的怀中。
三是因为婵娟在古词诗中多指女子。婵娟词意为姿态美好,多指美女。它出自张衡的《西京赋》的“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如:“却教呼桃鹦鹉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歌宛转,舞蹁跹。金钗十二拥婵娟。”
婵娟也描写月亮和花儿的美好,但因写月亮时多用嫦娥指代,一不留神就会错意了。
苏轼的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中秋月的美好画入了我们的心中,一说中秋月,必提共婵娟。用吴文英的这句“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中秋词对比每人心中的月婵娟的不同吧,愿我们心中都有一轮清辉满月,纤尘不起,明月在怀。
题主想表达的意思是为何现代人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误解成爱情吧?说误解成“情爱”是不准确的,因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开始就说了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写来怀念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手足之爱,也是情爱的一种,并不是误解。
但确实有不少人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理解成爱情,三叶草在好几个整理爱情唯美古风句子的帖子里都发现这句词榜上有名,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家都耳熟能详,是写中秋的扛鼎之作,已有无数名家解析,三叶草不再赘述。
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字面意思是:希望我所思念的人年年岁岁皆平安,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和我共享这美丽皎洁的月亮。结合词开头的那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这句词的第一层本意表达的是苏轼对胞弟的思念与祝福。
但这句词的意思并不限于此,结合上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看,苏子的中秋感慨,不仅仅是对自己与亲弟,也是对人生,对全天下的离人的感慨。
从前,车马很慢,许多人分别之后再见已是遥遥无期,或是许多年以后,或再也不能想见。中秋团圆夜,饱受离别之苦的不仅仅是苏家两兄弟,还有无数饱受分离之苦的人。
对于他们,苏轼同样送去祝他们健康长寿的祈愿,同时劝慰他们:即使天各一方,即使相见无期,但可以对着同一个月亮,表达对彼此的想念。由己及人,以小见大,忧人之忧,解人之愁,这就是第二层意思。
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离别,是暂时的,不值得忧愁。
丙辰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调任密州,远离政治中枢。官场失意的苏子,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相信自己总有实现凌云壮志的一天,如同月亮还有再圆的时候。他坚信自己能“人长久”,等到柳暗花明。所以,这句词的第三层意思,是未来可期,表现出苏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性格。
这句词的三层意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实跟爱情都没有太多关系,之所以被误解,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