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号有几层?
潜艇由双层船壳造成,一层是内壳,另一层是外壳,两壳之间,用许多工字形的蹄铁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船身坚硬无比。由于壳与壳之间有这种细胞式的结构,这船像是一大块实铁,中间饱满无隙,可以抵抗一切。它的边缘不可能松动;船身合二为一,是由于结构本身的力量,不是由于铰钉的扣紧;因为材料配置完全适合,构造整齐划一,它可以在海洋中行驶,不怕最汹涌的风浪。
为什么很多船或者潜水艇都叫“鹦鹉螺号”?
凡尔纳从幻想到科学实现,他是伟大的,书也是伟大的。前四十年我就开始看他的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鹦鹉螺号是非常神奇的一个工业产品,有许多先进的前瞻性的技术和思想,有许多设想至今还没有实现。同时,鹦鹉螺号潜艇主要是用于和平目的,当然尼摩船长也是打击强权势力,支持追求真理的民族,伸张正义,铲除邪恶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现在很少见到潜艇是用于和平目的,只要有能力造的首先用于战争和侵略,完全改变了尼摩船长的理想,所以现在越是先进的潜艇越是人类的悲哀。
最大的原因当然还是和凡尔纳的***有关,不过凡尔纳选择用鹦鹉螺这种生物命名潜艇是有自恰的逻辑的:鹦鹉螺是远古走来的生物,够神秘;人类早期建造船只和后来的潜艇设计启迪一部分来自于鹦鹉螺;鹦鹉螺的螺壳构造有完美数学原理,***高。
鹦鹉螺在古生代遍布全球,如今仅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它们具有螺旋形盘卷的外壳,直接约20厘米。鹦鹉螺轻薄的外壳光滑艳丽,呈白色或乳白色,红褐色生长纹从壳的中心辐射而出酷似鹦鹉的喙,因此而得名。
鹦鹉螺是暖水性生物,一般生活在水深50-300米,白天沉入海底,夜间有时会成群结队地飘浮在海面上。鹦鹉螺运动时,会借助从外套膜中喷出的水流,往后方推进游动。鹦鹉螺的外壳由外套膜分泌的碳酸钙和有机质构成,它内部被横断的隔板分隔成许多独立腔室;随着壳身不断生长,腔室也有规律地向后推进排列。外端最大的一个腔室用来容纳鹦鹉螺柔软的身体,因此也称为“住室”;其它各腔室均充有气体,又被称为“气室”。
鹦鹉螺壳各腔室之间的隔板有一根贯穿的细管相连,以联通各壳室之间的气体运输,通过调节各室内气体的多少,操纵身体上下浮沉。这种绝妙的身体构造也为人类早期建造船只和后来的潜艇设计带来一些启迪。
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吧。凡尔纳把***里的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是因为鹦鹉螺会潜水且构造与潜艇有相似之处(鹦鹉螺有若干相通的气室,通过对气室注水排水控制浮潜,而潜艇也可以通过向压载水舱注水排水控制浮潜)。而美国海军把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则是为了向凡尔纳致敬---之前的常规动力潜艇更像“会潜水的水面舰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水面活动,而核潜艇才能达到《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鹦鹉螺号那样,具有几乎无限的水下活动能力(理论上无限,实际上受人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和粮食物资携带量的限制)。实际上,除了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和第一艘蓄电池潜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还有许多水面舰艇也以鹦鹉螺号命名(鹦鹉螺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第六艘以此命名的舰艇),我猜测这是因为鹦鹉螺的另一个特性。鹦鹉螺死亡后,肉体会与螺壳分离沉入大海,而螺壳由于数十个气室的构造,会在大海上漂浮很多年。在水手眼里,鹦鹉螺是不沉的象征,所以用鹦鹉螺命名船舶,是寄托了让船舶永远不沉没的吉祥寓意。
谢谢邀请。不过这个俺倒是一点都不知道。俺只是猜想是因为鹦鹉螺长得漂亮,人们出于爱美之心才起这个名字。翻阅了诸君的回答才知还有这么多道理,也算长知识了。再次谢谢邀请,抱歉了。
鹦鹉螺号的来历。?
鹦鹉螺号是(法国)儒勒·凡尔纳***中的一艘潜水艇,在《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中出现。“鹦鹉螺”是这艘潜艇的名字,或译为诺第留斯号,艇长为尼摩船长(又译内摩船长、内莫船长、奈莫船长)。
***中描述鹦鹉螺号为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很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
尼摩船长为何告诉教授这么多关于鹦鹉螺号的信息?
因为尼摩船长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表面看来,尼摩船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