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有句土话“外甥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外甥了啥时候都是外甥了,不如爷爷奶奶关系亲,因为按照血缘关系,孩子是跟父亲,父亲是跟爷爷奶奶的,孩子的母亲就不一样了!所以家谱里一般女丁不入家谱,都是男丁!
希望有帮助
这句话不光在东北有,在我们河南也有。他象征的意思大概也就是外甥是不跟自己姓的,而且也是很少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的,养的时候是个孙子一样的养,但是老了以后还是子孙守在床头的多。(这句话不代表所有,不喜勿喷)
这句话不仅东北农村有这说法,在大部分地区都是这种说法。意思就是外甥只是姥姥家的过客,养不亲的,养大了就回自己家了。每次回来看姥姥,吃了一顿饭就拍拍屁股走了。对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小时候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我从两岁开始就生活在姥姥家,直到上学才回去。外公外婆对自己无疑是疼爱有加的,我对他们的感情很深。但是舅舅舅妈就不一样了,每次父母来接我回去,他们都会说,外甥就是一条狗,吃了摇摇尾巴就走。长大后,对父母没有什么感觉,但对外公外婆就不一样,时刻牵挂着。只是,人真的很无奈,因为求学,上班,始终都无法陪在他们身边。只能有时回去看看。直到最后成家了都没有再在他们身边呆过。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回。好多年了,外公早不在了,外婆中风了。最后陪伴照顾外婆的还是舅舅,我有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偶尔回去看看,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这句话是很真实的!
“外甥是狗,吃了就走”。这句俗语流传的地域很广,几呼各地都有这种说法。这是姥姥、姥爷对外孙、外孙女的一种调侃、嬉逗,表达的是爷爷奶奶对外孙和外孙女的疼爱和喜爱,没有丝毫的贬义。过去,农家喂的狗多数都喂不饱,经常出去串门偷食吃,一吃就跑,很难防范。人们利用这种现象调侃外孙子来姥姥家很少,即便来了也是吃了饭就走人,不会住太多时间,也不会帮姥姥家做这做那,不能象在自己家那样死心踏地干活。这种说法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长期演变形成的。一般来说,女儿结婚以后,离开了父母及自己生长的家庭,自己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父母家的宠儿变成另一家庭的主妇、lL女的母亲;自已的主要任务成了经营自已的家庭,干自己家的活,很少回娘家帮忙,就是要去也得把自己家后干完才行。外甥、外孙更是别人家的人了,能来姥姥家串串门、亲近一下姥姥、姥爷已经很不错了,姥姥姥爷就会很满足了。
东北农村有句土话“外甥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外甥狗”这个民俗现象,应该说不是东北农村所独有,而是整个汉族的民俗文化。在我们的民间称谓中,外甥和外孙常常是不分的,所以,这个外甥,不仅仅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也包括姥姥、姥爷与外孙的关系。
应该说,狗是忠诚的动物,我们常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对主人是忠诚的,去别人家吃完东西也会回来。把外甥比做狗,虽然略带贬义,并让无数的姥姥姥爷因此而略带失落,但又确实是外甥外孙与舅舅姥爷关系中的一种较为恰当的比喻。“外甥狗,吃了说走”,就是形容做外甥的像别人家的狗,舅舅、姥爷家是养不住的,所以外甥外孙到舅舅或姥爷家,也就是探探亲,吃饱了饭一抹嘴,还是要回到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家里。
那么外甥狗的恶名是怎么来的呢?这种民俗现象,或者说文化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究其原因,还是父系社会和封建的***关系造成的。父系社会,注定了孩子跟父母和爷爷奶奶是一家,而对于姥爷和舅舅,外甥和外孙这个“外”,就足以说明了外甥和外孙是外人!
几千年来的父系社会,传统的人伦关系中,外孙、外甥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虽然从血缘关系上看,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关系一样,舅舅和叔叔、大爷的关系一样,但从身份上看,外甥外孙对于姥爷和舅舅,是外姓之人,关系再近也是外人!就外祖父母以及舅舅舅母们,也是把外孙外甥当作外人来看待的。所以,在旧社会,外孙是没有权利长时间待在姥爷姥姥家里的,舅舅舅母家就更不用说。我的爷爷在父亲十几岁上就过世了,父亲当时住到舅舅家里,帮着干这干那儿,但还是被他的舅舅舅妈看不惯用不惯,最后无奈又到他的姑母家里住,孩子和姑母都是一个姓,感觉上就比舅舅亲。所以,这种外人的身份,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家的,对于姥姥家,也就是像一条***,按时去串串门,吃点好吃的罢了。
也正是由于这个外人的身份,外孙和外甥没有姥爷和舅舅家的继承权和家事参与权。在旧社会,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家产也一般不传给女儿,而要过继一个孩子来承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不包括女儿及他们的后人。但是对于叔叔或伯父,侄子的身份就相对高,“有侄门前站,不算孤老汉”,如果叔叔和伯父无子,侄子是可以继承叔叔和伯父的家产的。外甥和外孙这种外人的身份,造成了到姥爷和舅舅家只是客人,正因为是客人,吃完饭抓紧走人是十分明智的选择。所以外孙、外甥“吃了就走”并不是不尽孝道,而是客人文化的一种体现。事实上,爷爷奶奶对于孙子孙女奉献多少都无怨无悔,但姥爷姥姥的奉献却要铭记在心。这种情况现在也普遍存在,为孙子花多少也是天经地义,如果哪个老人为外孙花多了,那么儿子儿媳肯定有话说了。老人们离世时财产会留给儿子孙子,却很少有留给女儿和外孙的。
而旧社会人们普遍家境贫寒,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外孙肯定无法得到与嫡孙一样的待遇。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老年人养老的希望不会寄托在外孙身上,儿子孙子才是他们养老的寄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外孙、外甥们到姥爷和舅舅家,“吃了就走”并没有什么不妥,习惯成自然,几千年来形成了这样的文化现象。
所以,“外甥是狗,吃了就走”,这句话是几千年来三纲五常文化的一种延伸,来源于老百姓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和愚昧的思维定式。这是一种戏谑性的语言,却也被老人们习以为常,自嘲中也有些释然,反正都是这样,社会极***展了,不像过去那样贫穷了,这条“小狗”按时来摇摇尾巴也是不错的呀!
时代在发展,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没有孙子孙女也无所谓,外孙和外甥也照样是传人,哪个姥爷和姥姥,也都会和对待孙子孙女一样对对待外孙的。我相信,哪个外孙,也都会像对待爷爷奶奶一样尽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