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四一式山炮究竟威力多大,电影中能击毁坦克是真的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浦江下,无授权禁转!
山炮是适用于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它重量较轻,口径一般在75毫米左右,山炮可以拆解成数个部件,便于使用骡马背负进行机动,亦可用马匹拖曳和用人力搬运,是战地作战的主要支援武器。
日俄战争后,由于受到俄国军队使用的管退式火炮的***,日本陆军决定研究新式山炮以取代自己正在使用的三一式山炮。经过数年研制后,于1909年定型了四一式山炮,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山炮,最大射程可达6500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一式山炮作为师一级的支援火炮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通过情报得知了中国将要***购外国的高性能山炮,于是日军决定再度研制新型山炮。
(四一式山炮,在战争后期降格为步兵火炮,日军称之为联队炮)
由于日本多山地,因此日军格外重视山炮的研制,不仅抽调了本国专业人员,也从法国买来了最新的制炮技术,1936年,新山炮定型,称之为九四式山炮,该炮可谓是集战前日军技术巅峰于一身,如单管自紧技术,开脚式炮架,新型尖锐弹等,使得火炮重量在低于四一式山炮的情况下,射程远超前者的6000米,达到了8500米。九四式山炮服役后马上受到了部队的热烈欢迎,因此日军高层也重视该炮的生产,迅速调拨资金扩充生产设备,使得其在抗战爆发前换装了几个主要的炮兵联队。
榴弹炮可以不可以打坦克呢?显然也是有一定杀伤力的,只不过榴弹炮由于是曲***不能直瞄,因此它对装甲目标的打击需要依靠炮火覆盖和拦阻射击完成的,如果指望一发榴弹正好砸在坦克上击毁之,那就要靠运气了。
而山炮就是一种轻型榴弹炮,虽然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反装甲,但是集中使用火力覆盖当然也可以打坦克,但毁伤率确实不高,你不能指望两块弹片就重伤坦克。不过密集的山炮火力也足以让坦克望而却步,鬼知道哪颗榴弹就会偏巧砸在坦克上。
日军的四一式山炮研发于1908年,时为日本明治41年,遂有此称。火炮口径75毫米,身管比为18,重量540公斤,炮弹初速342米每秒,最大射程6000米,是日军驮马师团属炮兵联队、独立山炮大队、联队炮兵中队的主要装备。与九二式步兵炮的“大队炮”所对应被称为“联队炮”,因为它最低装备到步兵联队级,联队属山炮中队一般配备四门。
一般说来,对付坦克集群最好的杀器是大口径榴弹炮,发射榴弹或高爆弹;对付少量或单辆坦克最合适的武器是战防炮,发射穿甲弹。而四一式山炮是介于两者之间比较尴尬的火炮类型,既没有大口径榴弹炮的毁伤力,也不具备战防炮的直瞄平射功能,确非反装甲利器。
其实可以的击毁坦克的。如果日军真的用四一山炮打坦克,完全可以那么做。
1944年4月6日,新几内亚的澳大利亚军队用缴获的日军四一式山炮进行打坦克的试验。
一辆废弃的英军玛蒂尔达2型坦克在137,16米的距离上,被日军山炮击中后,澳大利亚人大吃一惊。四一式山炮的使用的二式破甲弹不仅坦克将装甲击穿,还对坦克内部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也就是说,如果日军用四一山炮对盟军的玛蒂尔达和谢尔曼进行攻击,让坦克彻底失去战斗力是可能的 。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曾用96式25毫米射击谢尔曼坦克。谢尔曼很快就被打的动弹不得了。美国的谢尔曼,侧面装甲只有38毫米,而据日军估算,如果四一式山炮发射穿甲弹,可以在500米距离上,击穿46毫米装甲,1000米距离,击穿43毫米装甲。如果日军真的用四一式山炮反坦克。美军的装甲兵更新可能就要加快速度了。
历史上真实的蒋干真的就是一个蠢到骨子里的小丑吗?
历史上有蒋干这类人,而且陈出不穷,蒋干这类人是思维不成熟,不聪明,而且非常愚蠢的人物,这种人物看问题往往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
这种人往往把事物表现出来的一部分现象当成了事物的全部,而根本不知道事物的全部内容是什么。
这就叫思维上的缺陷。
这种人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利用他的这个缺陷谋求他和他的主人都掉到一口陷阱里去。
从古至今的人类斗争中,能够获得一个这样的人是珍贵的。他可以起到几十万兵都起不到的作用,他可以起到比己方派遣的间碟的作用还要大几十倍的作用。
有了蒋干这种人,就能够使他,和他的主人,和他主人所有的家当全部被消灭的有力保证。
政治斗争中从来就有,愚蠢的蒋干式的人物把他们的事业引上绝路的事例。
美国肢解苏联,就是看中了戈尔巴乔夫的思维不成熟,而给他前面画了一个美丽的画,给他政治辉煌的宏伟事业画的辉煌图画,而引诱他把整个苏联解体谋略战。戈尔巴乔夫真的就这么做了,苏联解体,成全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独强,这比一百颗氢弹效果还要好。利用敌人内部的愚蠢份子为我所用是最佳的战争,是敌人损失最大,自已损失最小的谋略战。
蒋干,字子翼。九江(今安徽寿县)人。多数人认知蒋干,是《三国演义》里的蒋干,长相猥琐,做事龌蹉被人愚弄的酸书生。
小说里,蒋干两次过江到周瑜的大营,第一次是“蒋干盗书”,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第二次是介绍庞统认识曹操,庞统献连环计。都是被周瑜所利用,使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蒋干被刻画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
历史上的蒋干,可不是长得猥琐,而是位美男子。裴注引《江表传》说蒋干“有仪表,以才辨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蒋干有长相,而且是个辩论家。
据说,曹操听说周瑜是位才俊,就派蒋干前去游说周瑜,想让周瑜离开孙权投靠自己。蒋干就以私人的名义去见周瑜。周瑜亲自迎接,并接待了蒋干。
周瑜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诧君臣之意,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蒋干始终没有说话。
蒋干回到曹操那里,说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用言语所能离间其变节的人。劝曹操放弃了招降周瑜的想法。
《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描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当初,曹操听说周瑜年少有美才,于是密下扬州,派九江蒋干去见周瑜,希望能劝说周瑜离开孙权投奔自己。蒋干有美好的仪表,以辩才著称,在长江,淮河一带出类拔萃,没有人能与他论辩。于是蒋干布衣葛巾,以私人拜访的名义去见周瑜。周瑜亲自出迎,立刻向蒋干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蒋干说:“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周瑜说:“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然后和蒋干一同进食。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参观军营,宴饮时还请侍者展示服饰珍玩,并向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蒋干笑着但始终没有说话。但是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即是劝其放弃招降的念头。
蒋干这个人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浓墨重彩,可以出场率很低,但是绝对是属于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蒋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第一次出场蒋干盗书,曹操错斩了蔡冒、张允二将。第二次出场又遇周瑜使用"苦肉计",后来偷跑出东吴大营又很巧的遇到庞统收获了"连环计",他的出现可以说奠定曹操的失败成就了火烧赤壁的精彩场面。在人们的眼里蒋干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只会帮倒忙的庸才。甚至说蒋干乃周瑜的卧底。
不过历史上的蒋干确实为曹操效力,也确实参与了赤壁之战。在《三国志》记载中,两军对垒的情况下,也确实去过周营,不过并非像演义中那样被贬低的如此不堪,虽然未达到游说成功的目的,但是并没有丧失自己名士的风度,也并未有失体面。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战败,但是并未全线撤退,而且在江北与江东对垒。面对之前的失利曹操改变了策略,想通过招降的办法让周瑜归降自己,于是念蒋干和周瑜是故友,派其前往周营游说,顺便谈谈周瑜的口风。
周瑜得知蒋干到来,知道其用意,出帐迎接后,只谈旧事,不谈公事。之后在设宴款待的时候,周瑜把吴主授予其的印绶、盔甲等物件取出后言到:"士为知己者死,若得遇知己之主,当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肝胆相照,福祸与共"。这些话已经表明了周瑜立场了,连傻子都能听明白,何况蒋干?所以蒋干听闻以后,并未提劝降之事。宴席结束后,周瑜送其礼物离开。
之后,蒋干把周瑜的态度和想法秉明了曹操,称周瑜意志坚定,非言辞能打动,曹操闻之也并未责怪蒋干。虽然蒋干并未完成曹操的任务,其实对于曹操来说也并未有任何损失,本来也没想能指望周瑜归降自己,无非是没办法的办法,就跟俗话说的"搂草打兔子"差不多。可是不知道蒋先生到底哪得罪了罗先生,居然在赤壁之战中把本来一个默默无闻的蒋干推向了风口浪尖,关键是还让其成为了小人、愚蠢的代表。
蒋干大概是被罗贯中黑的最惨的人物之一了……
所谓蒋干盗书,曹操斩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完全是***家言,蔡瑁是曹操旧识,荆州世家,刘琮投降后,蔡瑁在曹操手下先后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汉阳亭侯,晋代《襄阳记》所载
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章陵太守,镇南将军军师。遂为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魏武虽以故旧待之,而为时人所贱,责其助刘琮,谗刘琦故也。
也就是说,所谓曹操杀蔡瑁纯粹是***家言,蔡瑁也并没有继续统领水军,蒋干盗书更是子虚乌有。
至于蒋干劝降周瑜,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所引《江表记》,原文如下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可见蒋干在历史上是以辩论著称的九江名士,而且“有仪容”,而且根据这段记载蒋干说周瑜并不是发生在两军对峙之时,而当是在曹操夺取荆州之前,属于挖角猎头而非劝降,而蒋干说周瑜失败,仍对曹操盛赞周瑜雅量高致,也不失名士风范……跟演义里头那个愚蠢的小丑形象实在差的有点远……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作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曹操在关键时刻输掉的原因:
从曹操方面看,曹操占领荆州以后,并没有进行休整,对荆州的水军进一步整合,就向孙权下达战书,表示要挟灭荆州之威一举拿下东吴。
但是,正如诸葛亮分析的此时曹操刚刚占领荆州,远道而来,又加上连夜奔袭,将士疲敝,特别是刚刚收服的荆州水兵人心未定,战斗力大打折扣。因为东吴有长江天险,与东吴作战,必须进行水战,这样曹操的兵力优势就无法发挥,只能以士气低落的荆州水兵为主力。从这个角度说,曹操在兵力优势上并不必孙刘两家强多少。
从孙刘联盟看,刘备自诩为汉室宗亲,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上的天然死敌,断无和解可能,再加上刘备甚得人心,在他的周围除了本部人马之外,还有一大批不愿意降曹的士人、群众;东吴方面”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特别是孙权本人意志坚定,又有像周瑜、鲁肃等坚定的主战派。他们在面对曹操强大军事压力,他们结成联盟,团结一致、共同作战、抵抗曹操,这才是取胜的关键,毕竟”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赤壁之战***就是东吴通过黄盖诈降,发动火攻。在黄盖诈降的船只接近曹营后,一齐点火冲进曹操船队,顷刻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战船和大半人马毁于一旦。据《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十一月,这时决定火攻是否成功的东南风是怎么来的。可以肯定不是诸葛亮借来的。很有可能的是当时赤壁在冬至后也偶尔刮东南风,长久生活在长江边的周瑜熟悉这一特性,而曹操长久生活在北方,对这一情况不甚了解。而荆州刚归附的谋臣武将因为信任问题,又没有进入决策层,最终周瑜借得东风,击败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