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王政亲政后继续任吕不韦治理秦国,秦会这么快灭亡吗?
吕不韦让门客做的吕氏春秋,提倡道家的无为而治,汉初就是这一套治国理论。
嬴政和吕不韦争的就是治国之策,两人政见不合。吕不韦当时看出来了秦法的弊端,重刑罚,轻教化。吕不韦的主张被借鉴的话,秦说不定不会那么快一统六国了。
秦灭六国太快,来不及消化,六国残余势力一直没法根除,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导火线,六国贵族趁乱起兵,合作灭了秦。
可能不会,因为秦的快速灭亡,与其统一六国后,仍然不改变商鞅战时有用的法家治国理念,吕不韦的执政思维,虽不是纯粹的黄老学说,但也有很多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后的休养生息。如果吕不韦的思想继续作为秦始皇施政的原则,也许不会二世而亡,但吕不韦一定会死,因为没有皇帝喜欢权臣。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国历经献公、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以及嬴政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才统一六国,结果被胡亥三年全部败光。秦国快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和吕不韦、李斯的执政理念有没有关系?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下雨误期,失期当斩,秦朝的酷法可见一斑。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法治,用严峻酷法约束国民,让其屈从于国家意志,从而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连坐”和“夷灭三族”是秦朝法律残酷最直接的体现。秦国规定十户为一什,十户当中若有一家违反秦律,其他家就要受连坐之刑,而“夷灭三族”也是出自秦国,到了秦始皇时期最高“夷灭七族”,荆轲刺秦失败后便是被夷灭七族。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吕氏春秋》
可以看出来,吕不韦已经在探索法治之外的其他道路,德治就是他的方向,他是要通过德治而不是法治来实现“民劝邪止”。此外他还在《吕氏春秋·孝行览》中提出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于孝。”
提倡以孝为本,无论是德治,还是以孝治天下,不都是西汉时期的治国之策吗?
秦的灭亡是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不是随着统一王朝的变化而变化,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妄想王朝万年。用人不当,打倒一个权臣,又扶起一个权臣,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强大的王朝也是短命的。
大概率是不会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杂糅了道家、墨家、法家等的思想,法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和吕不韦执政时期的做法基本可以印证,吕不韦主张的是蚕食,而不是鲸吞,蚕食六国并以仁政加以教化,这实际上是最稳妥的办法。
那时的秦国,实力已经远超东方六国,韩、魏这样的国家实际上就相当于秦国一个郡而已,但骤然灭六国,反抗必然激烈,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就遭遇两次全军覆没的败局,一次攻赵,10万秦军被李牧全歼,主帅逃跑,一次攻楚,20万秦军主力被项燕打得全军覆没,虽然最终获得了统一,但显然秦国也是元气大伤。这时,本该学习汉初,休养生息,但秦国反而大兴土木,建阿房、修长城,意图把好几代人的事情全部在这一代人手里完成,并以严刑峻法强迫六国之民,怎能不灭亡?即便始皇帝不死,我看也不能长久,这个可以参考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这哥们也是企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手里完成了,结果同样二世而亡,这就是孔子说的“欲速而不达”啊。
我们看后来,程胜吴广的起义,以及刘邦的起义,无不都是因为秦国的大兴土木和严刑峻法,没有按期到达就是个死,法家思想在战争年代确实效率高,但很明显忽略了个人的感受,一直紧绷的神经会把人逼疯的,我们看看高考就知道了,如果你上了高三之后,大学还是和高三一样,我想很多人都会疯了的,还有谁能喜欢读书?何况,六国骤灭,不论从感情上还是民心上一时都难以接受,全国都是干柴,所以一有人挑头,六国马上便复国了,但到了汉朝,这些六国移民慢慢接受了亡国的现实,汉朝得以绵延400年,可见李斯实误国之臣,无论是见识上还是能力上都远不如吕不韦。
后来的李斯更是和赵高同谋,为了一己之私将胡亥扶上皇位,有可能实行仁政的公子扶苏含恨***,李斯自己最终也落得腰斩的下场,可见,法家思想绝非万精油,只是战时思想而已,但没有法家,秦国也难以崛起,这也是事实,因此,汉武帝开始,实行外儒内法,从此被后代君王所仿效,事实也证明,这种治国思想才是最优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