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鹦鹉鱼身上长白毛该怎么办?
1、由此可见鹦鹉鱼是患了肤霉病 。治疗方法如下: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2、当发现鹦鹉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时,可升高水温,以加快鹦鹉鱼新陈代谢的速度,来达到治疗效果。其次在水中撒入食盐杀菌来进行治疗。若情况较为严重时可在缸内撒入黄粉进行药浴来治疗,在治疗期间需停止喂食。
3、鹦鹉鱼长白毛该怎么办?如果是水质因素导致的,饲主就需要及时替换掉鱼缸内的水质,还得清理掉鱼缸中的各种污物,保持水质的洁净,一段时间后,鹦鹉鱼就会恢复正常状态了。
4、大概是200万分之一,鱼就会好的。水霉病和腐皮病可用一种方法治疗。将患鱼捞出,把外伤处的白毛用镊子取下,在患处涂些呋喃西林干粉,或者涂抹红药水。
5、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一年四季皆会出现此病。
鱼缸里的鹦鹉鱼身上有白丝条是什么原因
白点病 原因:白点病的主要症状就是鱼体或鳃部出现白色,主要原因就是水温低于25度或是水温骤降,让小瓜虫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
全身发白: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
身上出现白色絮状物应该是水霉病,嘴部发黑可能是棉口病的初期表现。这两种都属于水质太差导致真菌感染。可老三样加黄粉治疗。如果按你说的不吃不游还翻肚,已经病的不轻了,治愈希望不大。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传染途径:水蚤、病鱼,污染的工具是热带鱼的1号玻热带鱼比金鱼易患白点病,水温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诱因,也是初学者常常失败的原因。欧洲最初兴起热带鱼饲养业时曾因此病全军覆没。
鹦鹉鱼身上一层白霜似的东西是水霉病的外在表现,说明鹦鹉鱼得了水霉病,需要及时治疗。
鹦鹉鱼比较喜欢新水,每天应该尽可能换1/5的新水。如果水质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经常换水。由于遗传基因的因素,血鹦鹉的呼吸系统是不够完备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鱼类的一半,所以鹦鹉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
鹦鹉鱼身上长了一层白色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应是患了白霉病,鹦鹉鱼水霉病的白色是丝状,且连成片的,通常在鹦鹉鱼体表中占据的面积较大。而非白点病,白点病是点状,不是问题所描述的白斑形状。
病因:不良水质环境。表体受伤后造成。感染。治疗: 提高温度下粗盐是其中一个好方法。 补充抗生素与专治霉菌感染的药剂等治疗。 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 大换水后,大粒盐少许+土霉素每100升水放3片。
鹦鹉鱼身上一层白霜似的东西是水霉病的外在表现,说明鹦鹉鱼得了水霉病,需要及时治疗。
鹦鹉鱼白毛怎么办?
水霉病可以直接用红药水涂抹伤口治疗,也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药浴治疗。
一旦发现鹦鹉鱼身上出现白毛,应立即将其隔离,以防止病菌传染给其他鱼类。同时,需要将水族箱的水温提升至30度,因为高温可以抑制水霉病的生长。此外,还需要向水族箱中加盐,以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由此可见鹦鹉鱼是患了肤霉病 。治疗方法如下: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鹦鹉鱼身上长了白色棉絮状的东西是什么?
1、\x0d\x0a水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
2、肤霉病:鹦鹉鱼身上有白霜可能是患了肤霉病,这种病是由病菌入侵伤口所致,患病处会有棉絮状的白色菌丝,需要用3%浓度的食盐水浸洗治疗,定期换水可以起到预防效果。
3、身上出现白色絮状物应该是水霉病,嘴部发黑可能是棉口病的初期表现。这两种都属于水质太差导致真菌感染。可老三样加黄粉治疗。如果按你说的不吃不游还翻肚,已经病的不轻了,治愈希望不大。
4、“白斑”——是【水霉病】!“真菌感染体表受伤组 织,形成灰白如棉絮状的覆盖物。10~15℃时最适生长,25℃以上时繁殖力减弱,不易感染。
5、鹦鹉鱼身上一层白霜似的东西是水霉病的外在表现,说明鹦鹉鱼得了水霉病,需要及时治疗。
6、第水霉病,由于感染了真菌孢子而引起的疾病,一般表现为圆形斑块,呈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主人可以购买甲醛或者高锰酸钾加少量食盐进行药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