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十三》后,你认为人的棱角应该被磨平吗?
神马觉得电影中李玩的性格转变并不完全是因为棱角被磨平了,而是在知道自己在与“世界”的斗争中无法取得胜利后,选择与“世界”和平相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变得丰富,小时候觉得十分重要的事物可能长大了就不重要了,并且最后李玩见到真正的爱因斯坦的态度很可能实在惩罚曾经不帮她说话的表姐,她想让表姐对自己当初言行造成的后果而负责。
但“若是互不打扰便不会受到伤害”,李玩想得太简单了,妥协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她最后一次见到爱因斯坦时拼命***装镇定,但却在没人的时候还是哭的撕心裂肺。
有些棱角并不是显性的,并不一定要时刻把自己的观点摆到台面上,如果外人不理解不接受的话,我们在心里默默坚守就好了。
尽管表面看上去已经被生活磨去棱角,但我们终究是活给自己看的,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棱角,在不能妥协的地方坚决不妥协。
或许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世界妥协的过程,无论是家庭学习还是工作。世界有它自己的规则, 虽然有时与我们的本心和小时候受到的教育相悖,但成长就是一个适应社会并且能让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下去的过程,是一个让我们分辨出哪些事能妥协、哪些事坚决不能妥协的过程,所以《狗十三》或许在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完美,家庭并不完美,如果我们无法选择改变家庭,在无法独立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选择妥协。
但是在真实的私下生活里,一个人要保有自己的真实自我与棱角,这样才不会活得太累。
但愿每个人都能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尽量真实的做自己,工作中带着面具已经够累,生活里还是保有棱角真实点吧,要不然活着太累了。
成年人被磨平棱角这件事,很难界定
首先棱角有大小,大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这是必须遵守的,这也是成年人进入社会必须要学会的,去掉那些企图打破规则的野心,这一步磨平棱角很有必要
而至于大家经常说的,变世故了,圆滑了,其实是让我们更加适合这个社会
你不再随意发脾气了,你不再随心所欲了,你开始考虑后果了,你学会忍让了
这些都在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痛的,所以叫做磨平棱角,所以在这个过程里会有人叫苦
他怀念的不是充满棱角的自己,他只是怀念不需要改变时的安逸
问题不是那么绝对的。我曾经和我们单位的年轻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要适应环境,生存下去,但是不能以迷失自己为代价。”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合作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到哪里都行不通。另一方面,人又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个性。期间的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每一个人自己了。总而言之,有棱角,有个性,而又合群,才是理想状态。
你觉得《狗十三》映射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关心少,还是过于溺爱?
每一部电影都会反映一个主题,这是一部以孩子的视角拍摄的电影,所以我认为更多映射的是孩子成长中,家庭、生活环境、思想碰撞对孩子行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强调父母和孩子的对错,每一个人都是初为父母、初为孩子,不可避免不能将所有的东西顾得周全,其实这个过程父母和孩子都在相互影响着。
个人认为
电影表现形式是父母对孩子关心过少也好,对孩子过于溺爱也好,更多的是突出一个感同身受的问题
李玩不能感同身受到父亲的无奈与压力,父亲不能感同身受到李玩的坚持与希望,父权环境下无法达到有效的信任与沟通,造成大家的相互折磨。
而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这种宗族压迫感几乎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中,所以会引发强烈的共鸣。
我觉得是关心少。
父母因为对孩子的关心较少,导致父母的内心对孩子是充满愧疚的
所以他们就以另外一种“物质”层面的补偿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愧疚感”
殊不知这种方式是很敷衍的、不利于亲情交流的。
《狗十三》里李玩身上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是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成长和蜕变,十三岁的女孩,三观正在形成,身边陪伴的是无法心灵交流的爷爷奶奶,而且他们虽关爱孩子但内心迂腐守旧;
父亲是夹缝中挤出来的父爱,他的感情分成很多份,要给父母,要给妻子,要给儿子,还要给领导,这个渐渐长大的女儿所得到关爱也就有限,有关心,却无交心,自上而下的交流怎么能读懂孩子的内心?
母亲这个角色更是缺失,只在电话对话中知道,她母亲还活着,还知道她的学习成绩而已,从李玩跟她母亲三两句对话可以知道,关系疏离,更无从谈交心。